close
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
開啟
:::

視障者如何感受白紙運動?張可揚舞作帶來的省思

  • 時間:2023-06-05 16:15
  • 新聞引據:採訪
  • 撰稿編輯:江昭倫
視障者如何感受白紙運動?張可揚舞作帶來的省思
編舞家張可揚舞作《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》,透過明眼舞者與視障朋友合作,叩問我們怎麼認知這個世界。(國家兩廳院提供)

台灣獨立編舞家張可揚今年為兩廳院2023新點子實驗場,帶來新舞作《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》,透過明眼舞者與視障朋友合作,以「瞎子摸象」成語為靈感,關注抗爭的身體與社會政治關係的互動,同時帶給觀眾反思,我們如何認知這個世界?

明眼舞者與視障者共舞

台灣獨立編舞家張可揚的全新舞作名稱很特別,名為《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》,乍聽之下令人一頭霧水,他解釋,靈感來自成語「瞎子摸象」, 源起於去年他帶領視障朋友體驗舞蹈時獲得的啟發,因此決定邀請3位視障者與3位明眼舞者一起合作。

張可揚的創作脈絡一直關注抗爭的身體與社會政治關係的互動,舞作名稱中的廣場與大道,指涉的就是中正紀念堂自由廣場與凱達格蘭大道,都是許多抗爭與社會運動的發生地,如同「瞎子摸象」,原本指的是瞎子站在不同的位置,摸到的大象位置就會不一樣,這些抗爭場地在不同的時間點,其實也有不同的樣貌。

整齣舞作不少來自視障者生活經驗,張可揚卻巧妙賦予更多意涵,例如舞台上擺放很多交通物件,象徵大象不同部位,一位真實生活中方向感就不太好的視障舞者走在其中,茫然找不到方向。張可揚:『(原音)大道跟廣場會跟發生一些抗爭跟社會運動,有時候會覺得參加這些抗爭的時候,會覺得自己不知道要往哪裏去,雖然跟著很多人走,跟著某個東西走又好像不知道子去哪裡?所以就是讓這些道路上物件在台上給視障舞者,但他還是不知道要去哪邊。』


編舞家張可揚的創作脈絡,一直關注關注抗爭的身體與社會政治關係的互動。(江昭倫 攝)

抗爭的身體與政治社會關係

還有視障舞者分享他從視障者使用的報讀系統中,讀到中國爆發「白紙運動」事件,本來想從微博中了解更多事實,沒想到收到的也是一堆代表沒有東西的框框圖樣。張可揚:『(原音)他只是想說,喔,有一群在發生一些事,這張白紙的意義,他就只知道是空白的東西,後來是讀微博上面一篇文章,他原本以為會期待聽到很多內容,但那個文章裡面的字全部都是框框,內容被屏蔽,以他接受訊息的方式,才感受到那個白紙是為了什麼。』

張可揚還刻意讓所有舞者以舉起白紙的姿態,跳起群舞,有時分散,有時聚合,張可揚不諱言,這是最令他自己感動的片段。

結尾則是讓一位有聲樂背景的視障者,唱起西班牙民謠《鴿子之歌》,動人的樂聲搭配工業風管烘烘吹走舞台上所有的東西,只剩旗幟飄揚,有一種蒼涼感,卻餘韻十足。張可揚說,他覺得看不到的人有時真的會有有一種孤獨感,就好像熱鬧抗爭運動結束後,同樣人去樓空。

因為有視障朋友的參與,聲音就變得更重要,張可揚透露,舞台上會出現許多摩擦地板、衣服的聲響,甚至於舞台上不同角落也設置喇叭,透過發出聲音,讓視障者辨別舞台上的空間位置,了解該如何移動,也引領觀眾用聽覺感受舞蹈的模樣。

與視障者合作打開張可揚更多看世界的視角,他現在覺得,「視覺只是一個平面,觸覺、聽覺反而更立體」,《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》這支舞作,呈現很多不同片段思考,但都在討論同一件事情,「我們怎麼認知這個世界,如果你的認知和我不一樣,我們要如何溝通?才能繼續走下去?」

《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》6月16日至18日在兩廳院實驗劇場,一連演出4場。


《在大道與廣場之間遇到一頭大象》6月16日至18日在兩廳院實驗劇場演出。(國家兩廳院提供)

相關留言

本分類最新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