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臺灣之音立刻下載官方APP
開啟
:::

重罰散布假訊息 學界憂寒蟬效應侵害言論自由

  • 時間:2018-12-07 11:47
  • 新聞引據:採訪
  • 撰稿編輯:劉品希
重罰散布假訊息 學界憂寒蟬效應侵害言論自由
東華大學民族發展與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施正鋒(資料照片/王韋婷攝)

內政部昨天修法管制假訊息,引發爭議。多名學者今天(7日)受訪時皆表示,此舉將產生寒蟬效應,有侵害言論自由的疑慮;學者也認為透過管制與處罰所能達到的效果有限,還可能產生副作用,變成抑制不利政府訊息的工具。

為管制假訊息,內政部7日修正「社會秩序維護法」,進一步明確定義何謂「散布假訊息」,只要「散布傳播明知為不實之事,足以使公眾產生畏懼或恐慌」,最高可開罰新台幣30萬元,引發社會高度討論。

學者大多認為此舉有侵害言論自由之虞。高雄大學財經法律學系教授張永明7日受訪時表示,言論自由僅能事後追究責任,不容許事前審查,如果大家發表、散布言論前都要自我審查,就會產生寒蟬效應。

中央研究院法律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蘇彥圖受訪時指出,現今全球都面臨假訊息充斥的問題,大家都期待也希望政府有所作為,但如果是強化管制與處罰,可能效果有限,也會產生副作用,因為一旦執行偏差,就會讓人質疑政府是在限制不利於政府的言論。他說:『(原音)你要是執行的有偏差,你又有可能會產生,讓大家覺得是不是你在限制言論,是不是你對於不同意政府或有不同的看法,你就把它當做是假的新聞或是假的訊息,那會對於言論自由會是一個妨害。』

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教授施正鋒也指出,政府或政治人物可能透過媒體放話測風向,如果社會反應不佳,便說是假訊息,如此權力不對等,是走民主的回頭路。他說:『(原音)甚至還有一個可能我們更擔心的是,政府或政治人物時常會放出一個試風球,然後接著一些所謂的黨政高層或怎樣的,跟他有好的媒體來散布或者是名嘴,到時候如果反應很不好的時候,他就講說我們並沒有講,這樣權力不對稱的話,我覺得是走回頭路。』

此外, 施正鋒指出,相關法律構成要件由誰認定也是關鍵,如果交由司法單位判定,民眾比較能夠心服口服,若由行政部門認定,就等於回到威權、殖民時代,賦予警察與行政部門太多權限。

蘇彥圖表示,各國都在尋求解決假訊息的方法,如果由政府管制,很多人都很擔心。施正鋒認為,假訊息的解決之道並非「管制」,政府應立法授權NCC管理網路,若涉及國家安全,則應由總統、行政院長出面整合,政府應該加以處理。

相關留言

打擊假訊息 政院通過修法